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当你惬意地散步在室外,接受阳光沐浴的时候,是否会想到头顶的晴空中正撑着一把无形的保护伞?正是因为这把保护伞,绿草挺直腰板,鲜花绽放欢笑,我们的眼睛散发光彩,安心地享受阳光,它就是臭氧层。
什么是臭氧层?
150多年以前,德国化学家发现了一种类似鱼腥味的气体,与闪电后产生的气味相同,由此将这种气味命名为臭氧。臭氧主要是通过氧原子和氧气结合形成的,而氧原子主要来自紫外线照射时氧气的分解,距地面15—50千米高度的大气平流层,集中了地球上约90%的臭氧,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所以也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由来
1974年,美国科学家发现,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地球表面的臭氧层出现了严重的空洞。1985年3月22日,28个国家通过并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正式做出臭氧层保护规定。1987年9月16日,全球46个国家的代表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管控近100种消耗臭氧层物质。1995年,联合国规定每年9月16日为国际臭氧层保护日。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主要目标是控制臭氧消耗物质的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最终通过科技的发展,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保护臭氧层。
臭氧层为何会出现空洞?
1985年,大气学家所罗门博士进行大气研究时发现,在南极洲的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臭氧层空洞,而这个空洞会让紫外线辐射毫无阻碍的进入地表,她迅速地发出了警告。随后在南极的实地考察研究中,他们发现了一种物质氯氟烃,俗称弗利昂,它在地面上是完全无害的,但飘在空中后就会被太阳分解成为氯气,而氯气与臭氧层结合后形成一氧化氯,又会进一步的导致更多的氯气产生。就在这个不断循环的连锁反应中,臭氧层被一点一点的逐渐吞噬,而更恐怖的是,这种具有优秀制冷效果的氯氟烃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1985年南极臭氧层减少了70%
臭氧层的作用
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短波紫外线的伤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中波长306.3nm以下的紫外线,只有长波紫外线UV-A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UV-B能够辐射到地面,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得多。
在距离南极洲最近的南美洲海伦岬角,在那里所有的动物都是瞎子,许多居民在这里得了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植物生长缓慢,农作物减产,造成这一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臭氧层被破坏。
臭氧层破坏致瞎的动物
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给地球保温。
如何保护臭氧层?
第一是国家政策。国际社会采取了多种措施减少排放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我国也建设性的积极参与全球臭氧层治理和《蒙特利尔议定书》进程,1987年加入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1年签署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2003年加入了议定书《哥本哈根修正案》,2010年加入了议定书《北京修正案》,2021年接受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氢氟碳化物等管控。
第二是科技创新。直到2002年一种名为cci的环保制冷剂在经过一年的测试后横空出世,它具有更加出色的制冷性能,并且不会对臭氧层造成任何伤害,成功取代了氟利昂的地位,坐上了制冷界的头把交椅。2020年,NASA公布了一个普大喜奔的好消息,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在当年九月降到了1988年以来的最低值,面积为1960万平方公里(最大2950万平方公里)。臭氧层上的空洞开始逐渐的缩小,并有望在未来的40年内完全恢复。
第三是个人行动。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购买带有“无氯氟化碳”标志的产品,合理处理废旧冰箱、空调等电器,选择不含哈龙的灭火器,选择具有制冷剂回收设施的汽车维修点,农民选用不用含甲基溴的杀虫剂等等。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共筑地球防护伞,共迎绿色新生态。